东北地区有一首妇孺皆知的童谣《拉大锯》,是陪幼儿游戏时哼唱的。
孩子开始学说话,学走路,刚刚进入懵懵懂懂的年龄,渐渐地能与大人互动做游戏了,这时的游戏就有《拉大锯》。游戏时,孩子与大人在炕上相对而坐,大人的双手拉着孩子的双手,模仿木匠双人拉大锯的动作和节奏,开始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演出,一出《拉大锯》就这样开幕了:
拉大锯,
扯大锯,
姥家门口儿唱大戏。
接闺女,
唤女婿,
小外甥,
也要去。
光俩脚丫儿干啥去?
一笤帚疙瘩打回去!
孩子跟着大人学着哼唱,很快就学会了。以后,孩子就会经常缠着大人,要求再次上演这出《拉大锯》。
东北人都是哼唱着这首《拉大锯》长大的,我是,我的孩子也是。我是姥姥带大的,是姥姥教会我《拉大锯》的。
木匠拉锯,如果荒材较大,使用的锯型比较大,劳动强度也大。这时,需要一个人为木匠“带锯”,两人一起双手来拉,称为拉大锯。而《拉大锯》这个游戏,正是模仿了两人拉锯的动作和节奏。
旧时,东北话中没有外孙子这个词,姥姥辈上与舅舅辈上均称我们为外甥、外女儿。
过去的大戏指的是京戏和评戏,是要搭台子的,相对的“小戏”是蹦蹦儿(建国后命名为二人转),不需要搭台子。
笤帚疙瘩,就是笤帚的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