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芷江碧涌镇哨田村与龙神村交界处, 群山起伏、 沟壑纵横、 蕴藏着一片莽莽苍苍的原始次森林。近日, 记者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 对这片未知的世界进行了一次探险之旅, 竟然发现一处景色秀美的山水秘境。
从黄沙水库下游的一条溪流我们开始进入,这条溪当地人称为梨洞溪, 沿溪行走一公里左右, 有另外一条幽深的山溪汇入。
离开梨洞溪右拐进入一条叉溪, 只见森林密布, 无路可寻, 只闻水声、 不见溪流。山谷的右边山属哨田村, 左边山属龙神村 。进入仙人谷, 便进入了没有人烟的无人区。因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林和荆棘, 无法通行, 我们只得淌水艰难上行。
横逸斜出的树枝从溪的两岸互伸过来, 遮天蔽日, 形成幽深曲折的天然林荫绿道, 山溪穿林而过, 似一条隐秘的林中暗河。溪谷中怪石嶙峋、 且多断崖, 溪流跌落处, 飞花溅玉、 声震山谷。越往上, 跌流更多, 前一道刚跌入深潭, 下一处又是急流险滩。水流在怪石滩左冲右突, 激荡起一路雪白的水花。约走了2.5公里左右的行程, 我们翻上了仙人谷的第二级。此处溪道较为平坦, 溪流也变得平缓起来。

林中暗河
再前行数百米, 可见两溪汇流, 左边的叫拖木冲, 右边叫朱照洞, “香乐山仙人谷” 便是由朱照洞的神话传说而来。
相传, 古时候, 一位居住深山的女子经常向黄沙侗寨的侗民借簸箕, 第二天还簸箕时, 里面便装满了送给侗民的叶子粑。侗民如果当时吃了, 就是香喷喷的叶子粑, 如果没吃完或舍不得吃留到第二天, 就变成了红色的圆石头。自从女子借簸箕送粑后, 侗民每到夜晚就能看到深山里发出红光。但村民循光寻找, 又没看到那女子的踪迹, 只是看到原本只产青石的溪谷, 水底突然冒出许多红色的圆石。
有一天, 女子又来借簸箕, 侗民就偷偷地在她拐杖底部沾上石灰粉。女子走后, 侗民就循着她拐杖留下的一路石灰印记, 在两溪汇流处找到一个洞穴, 红光便由此发出, 红色圆石也由此洞被水冲出的。原来那位女子是位仙姑, 仙游路过此地, 见风景秀丽, 便留在溪边洞里修仙。为了感谢当地侗民的容留, 仙姑便利用仙术化石成粑送给侗民。而叶子粑只能晚上吃, 如不吃, 第二天便会见亮化石。
仙姑见侗民找到了她的修仙之处, 怕上天怪罪, 飞天而去, 慌乱中将手中的拐杖失落在山上,化成了满山的香叶树。当地侗民为了感谢仙姑的送粑之恩, 根据红为朱, 将她修仙发红光的山洞叫作朱照洞, 并将山上的香叶树制成燃香敬拜, 祈求仙姑保佑他们日子和顺平安。此山也因此叫香乐山, 此溪谷便叫仙人谷。
山里当然没有什么仙姑, 只是传说而已。但溪边却可看到曾经有人居住时砌的保坎、 开的屋场, 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沧海桑田, 当年的屋场保坎已隐藏于树木之中, 可见其年代之久远。
听完故事, 我们继续前行。约行数百米, 可听到震耳的水流撞击声传来。循声走近, 一道高约二十米的飞瀑闯进我们的视野。
此飞瀑状如一个巨大的水壶, 好似水已灌满, 源源不断的水流从壶口上面沿壶身倾泄而下, 跌落壶底深潭, 水花如雪、 蔚为壮观。据同行的村民介绍, 翻过此瀑布, 上游溪流还有一里多的流程景色更美。因天色渐晚, 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打道回府。
梨洞溪谷, 也称黄沙峡谷, 是继茅丛河之后,芷江发现的又一处适合漂流的溪河, 它以黄沙水库为水源地和起点, 至龙神两江口汇入碧涌溪,全程约六公里。峡谷风景秀丽, 多跌流石滩。
也许不久后, 通过黄沙峡谷漂流的拉动和连接, 可将上下游的高峡平湖、 黄沙梯田、 黄沙侗寨、 古代军事寨堡、 仙人谷幽境、 孽龙谷梯级瀑布群、 龙神侗寨等串成一个集山水景观、 侗乡风情于一体的乡村风光民俗旅游带。届时, 将带给游客一个全新的体验。(图/ 文 本报记者 杨智伟 通讯员 田骅 )

小瀑布

水库瀑布